多家知名商店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偷人脸”

   2021-03-16 互联网发吧网610
核心提示:逛个商场,脸被偷了;投份简历,信息被卖了;清理手机内存,反而装了更多流氓软件;以为搜到病友良医,却遇到虚假广告的新衣今年
  逛个商场,脸被“偷了”;投份简历,信息被卖了;清理手机内存,反而装了更多“流氓软件”;以为搜到“病友”“良医”,却遇到虚假广告的“新衣”……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种种乱象,再次刷新了许多人的认知。谁能想到,这些陷阱和侵害,竟然如此隐秘。

而这些看不见的陷阱,揭露的恰恰是当下消费市场的新隐患。这些年,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新型消费已然成为新的商业风口。但技术在带来便利、创造机遇的同时,诸多风险也随之而来。个人信息非法泄露、搜索引擎恶意诱导只是其中一部分,诸如直播带货频频“翻车”、短视频App低价套路等不胜枚举,“砍价”“免单”“秒杀”等话术推陈出新,直把消费者绕得眼花缭乱、无力招架。仅最近上海市消费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的2020年消费投诉十大典型问题就显示,过半案例与互联网新型消费维权有关。

目前看来,技术风口所在,消费风口所在,陷阱也格外密集,监管就必须要跟上。据最新数据,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已达11.76万亿元,重点监测电商平台累计直播场次超2400万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患者咨询人次大幅增长。巨大的利润空间与更多的商业场景,也难免招来这样那样的“魑魅魍魉”。面对更隐蔽的侵权手法、更花哨的欺诈话术、更纷繁的假冒伪劣,如何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权益?当过去那种拿弹簧秤便不怕缺斤短两、买到假冒伪劣直接找上门要说法的维权路子行不通了,又该如何给消费者撑腰?监管部门的任务越来越重,执法失之于迟、失之于软的现象必须改变。

无论什么商业形态消费场景,底线都是合法经营、诚信经营。那些买卖的产品、服务,无论经由什么渠道,包装成什么形式,只要涉嫌价格欺诈、以次充好、诱导消费等,或未经本人允许泄露个人信息,都是在侵犯消费者权益,就应重罚严惩。在这方面,没有线上线下之分,也无电商实体之别,必须一把尺子量到底。与此同时,也要正视新消费的新特点,应时而变。既然互联网的“买买买”不分白天黑夜、没有闭店打烊,渗透从咨询、浏览到购买的全程,那么“管管管”也要24小时在线,全时全息全效。在这里,监管部门要长盯不懈,平台方同样要把好关口,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保障消费者权益历来不易,新消费时代面临的挑战更多。确保约束力量时时处处在线,才能不断倒逼大大小小的商家守规矩。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