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加快部署稳投资工作 众多重大项目陆续启动

   2020-01-11 经济日报220
核心提示:各地加快部署稳投资工作 众多重大项目陆续启动
各地均加快部署各项稳投资工作,积极推动项目投资报批、审核及开工落地。与往年相比,今年各地起步较早,重点清晰,并且兼顾结构优化与民生改善。

2020年稳投资的重点,将集中在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建设施等领域。这3方面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端宏观调控的契合点。

疏通投资堵点,要注重发挥民间投资的重要作用,持续降低融资成本,继续释放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和活力。

新年伊始,各地各部门抓紧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部署各项稳投资工作,众多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成为发力重点。

如何看待2020年“稳投资”工作?专家认为,稳投资应把握重点、突破堵点,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着力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同时,应强化风险意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多地密集启动重大项目建设

1月2日,2020年第一个工作日,江苏省举行全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议,省、市、县三级总投资逾万亿元的1473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同一天,湖北荆州市11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08.9亿元;河南郑州市也举行了2020年第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郑煤机械、安图生物、中原网球中心二期等57个重大项目率先开工,总投资309亿元。

“从目前披露的一些情况看,开年不久各地均加快部署各项稳投资工作,积极推动项目投资报批、审核及开工落地。与往年相比,今年各地起步较早,重点清晰,并且兼顾结构优化与民生改善。”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认为,各地较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即“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

王军认为,2020年稳投资的重点,将集中在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建设施等领域。这三方面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端宏观调控的契合点,既包含众多以信息网络建设等为重点的“新基建”业态,也包括城乡民生领域的“补短板”项目,还包括了着眼长远发展潜力的先进制造业。这些领域的投资,短期内将提振总需求并带来乘数效应,中长期将进一步形成有效供给、创造就业,并提升增长潜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体制机制层面有关政策的落地。“各地方各部门新年以来在稳投资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新举措,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疏通过去几年制约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方面有了一些标志性的新动作。”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政府债务研究中心主任刘晓光说。

基建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大

根据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2020年,交通运输将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路投资1.8万亿元,民航投资900亿元。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力争2020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重点支持边疆和偏远地区网络深度覆盖。

“基础设施投资仍是未来一段时间托底投资增速的重要抓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在项目选择上,要精选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且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

刘晓光认为,通过补短板基建投资及国企投资拉动民间投资增速回升,是2020年投资启动的一个着力点。基建投资及国企投资对民企投资具有强烈的带动作用,补短板基建投资更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来源。2020年,要在进一步明确财政纪律和市场规则的基础上顺势利导,最终实现民间投资及总体投资形势好转。

从各地已公布情况看,2020年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继续加大。例如,2020年山东将开工建设京沪二通道天津至潍坊段等5个高铁项目;辽宁省将新改建、维修改造农村公路各3500公里;广东全年计划完成交通投资1300亿元……

“随着各地方各部门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贯彻落实,特别是过去几年制约基建投资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理顺,基建投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刘晓光认为,补短板基建投资需要在动态效率上、动态财务上具有平衡性,通过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项目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评估。

刘晓光表示,首先需要明确一批供需两利、具有乘数效应、全要素生产率增进型的补短板领域重大项目。其次要在防风险前提下加大对补短板融资支持力度,除了宏观政策配合外,还可以从完善债券市场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建设、发挥长线资金在基建融资中参与度、加大社会资本参与直接投资程度、结构性降低基建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多个方面,出台专项保障措施。

着力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

“重启民间投资仍是稳投资的关键重点。”刘晓光认为,民间投资启动的核心在于提高投资未来预期收益率,包括产权的可保护性、资本投资的新空间、投资成本的降低,以及投资产业需求的扩展等方面。

王军表示,疏通投资堵点,要注重发挥民间投资的重要作用,持续降低融资成本,继续释放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和活力。

“稳投资”需要形成政策合力。王军认为,财政政策宜保持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适度提高赤字率,进一步提高地方专项债规模,以补短板的基建项目为抓手扩大投资,巩固已有减税降费成果,着力推进结构性减税整体减税降费;货币政策宜保持总量稳健,结构宽松。增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

张占斌认为,要发挥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用,在项目安排工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国家顶层设计,优选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群众期盼、迟早要干的项目,优选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优选有一定收益的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扩大有效投资。

“做好项目接续、压茬滚动发展,是稳投资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实施。”张占斌表示,要围绕重大战略,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谋划推进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市场、公共服务等方面互联互通的重大项目,积极谋划推进一批产业创新类、基础设施类、改善民生类的重大项目;围绕抢占先机,突出谋划一批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抢占全球价值链和新一轮国际分工高端位置;围绕补齐短板,积极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打好三大攻坚战,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lee2016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